Thursday, April 06, 2006

小販文化搞活經濟 (胡恩威,轉載自蘋果日報)

小販文化搞活經濟

近年,港府不斷推出解決低收入人士困境方案,再培訓、創業基金、跳蚤市場等等都不太靈光,再培訓重量不重質,跳蚤市場選址不對,管理不善,官僚色彩太濃,不能像以前的大牌檔發展自己的性格。政府方案最大得益者是中層官僚,資源大都花在執行和監管的架構身上。
官員常好心做壞事
港府該回顧一下五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情況,那時,港府是一個小政府,錢不多,做事比較小心,不像現在財大氣粗,官僚濫權,政策沒有假大空的使命感。那時興建的公屋最能反映這種情況,坪石、蘇屋、彩虹、華富是典型例子,每一個屋都有其社區經濟體系,周邊的大牌檔、小販、前舖後居的士多、文具店、酒樓、茶餐廳,還有家庭手工業、成衣、食品、家用器具等等貨物,在家完成後拿到街上賣。小販政策比現在開明正常,政府會尊重民間多年的小販傳統,每一個屋和舊區都有自己的小販熱點,每一個熱點都有自己的傳統風格和特色,像以前黃大仙。賣鮮椰汁的小販車、旺角先施大廈的炭燒雞髀、炒栗子車、假魚蛋、自製雪條雪糕。這些民間小型企業,是低收入人士最好的發展空間,收入可能不是很多,但至少有尊嚴,不是現在的低收入人士只可以為大企業和政府當廉價的清潔工作。
謀生選擇機會更多
自從香港經濟起飛之後,政府富起來,開始甚麼都要管,代議政制策產生的政客,為了短期的選票效應,間接鼓勵政府做更多的事。香港政府成為一個超級政府,前幾年香港經濟泡沫發展,大家都不曾察覺,現在問題出現,掌權的官員和政客為了短期效應,常常好心做壞事。解決低收入人士失業問題,最重要的是社區發展的工作,僅僅再培訓,始終不足夠,最有效的是改變現在的禁絕小販政策,發展社區經濟,政府每花五至六億港元在小販管理身上,若果這些資源用來發展小販,香港的低收入人士會有更多謀生選擇。
現在政府推出的創業基金根本行不通,誰會有那種能耐應付政府的官僚程序,各式各樣的表格和不切實際的監管程序,有人擔心開放小販政策會影響其他零售業的發展。其實香港零售業面對最大的困局是大企業的壟斷,小販正好可以容許更多新產品和新意念的出現。
只要政府的城市規劃和公屋規劃配合,小販更可以增加每區的特色和吸引力,從旅遊發展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。改善目前的小販政策,應設立一系列的試驗計劃,全面檢討目前管理小販的體制。
文章編號: 200108280060344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